9月中旬,山东省医保局发出《关于第二批全国中药饮片联盟集中采购企业注册并办理CA证书的通知》。
这意味着由山东牵头的全国中药饮片集采2.0版本即将启动。
39深呼吸了解到,相比于2024年仅有45个品种被纳入首次中药饮片集采,第二批集采规模将迅速扩大,品种数量预计扩容至近100个,这也标志着在中国这个过千亿的中药饮片市场将迎来更残酷的竞争。
长期以来,中药饮片行业存在小、散、乱等问题,质量参差不齐,价格虚高显著,交易信息不透明。行业人士告诉39深呼吸,目前来看,只有通过集采机制,有严格的准入、筛选标准做背书,才能彻底根治中药饮片的沉疴痼疾。
但为抢占市场,报价近乎成本价,甚至部分中药企业只能处于战略性亏损的状态,“玩不动了!”成为当前不少中药企业面对第二轮集采序幕开启前的真实心声。在通知发出的几天后,全国中药饮片联盟采购办公室发布《关于取消3家企业中选资格并列入违规名单的公告》,山东泰尚黄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、河北燕双生药业有限公司、大连大仁堂(亳州)药业有限公司因无法满足全部有协议采购量的医疗机构需求,违背了在申报材料中作出的承诺,取消全部中选品种资格、列入“违规名单”、暂停参与联盟地区集采活动18个月。
展开剩余85%在政府采购名单上“黑户”,肯定不是企业想看到的。但无法准时供货,背后隐藏的可能是中药饮片行业采购的难度螺旋。
某种程度来说,主动成为“黑户”,是这些企业面对中药(材)联盟采购的一种态度。
◎ 第二批全国中药饮片集采即将开启。/ 图:济宁市医疗保障局
好不容易进入集采,为何又选择开摆?
从被取消的3家中药饮片企业来看,都还算“小有名气”, 山东泰尚黄精虽被纳入全国中药饮片集采中标企业100强,大连大仁堂(亳州)药业背靠大连大仁堂药房有限公司是大连市唯一获“中华老字号”称号的药品零售企业。
既然“系出名门”,为何这些中药企业甘冒严重失信的风险,也不愿保量供货呢?
事实上,这并非中药饮片企业首次因集采断供被罚。2024年9月,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布的价格招采信用评价结果中,有5家药企因在中药饮片省际联盟采购中出现供应问题,被评定为“严重”失信。其中包括北京同仁堂(亳州)饮片有限责任公司、山西振东道地药材开发有限公司、安国市普天和中药饮片有限公司、安徽冯了性中药材饮片有限公司和江苏康生药业有限公司。
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看来,当前集采领域普遍存在的“低价内卷”竞争,某种程度上导致部分企业过于聚焦价格测算,而忽视了对质量稳定和供应保障能力的评估。
一位来自安徽的药材商告诉39深呼吸,与化药不同,饮片价格遵循“货少价贵”,定价权在自己手里。但实施类似集采的以价换量采购后,企业对中药饮片定价话语权将会转接给市场。遵循高质量标准的企业首先就吃亏了。
◎ 不近年来中药材价格,让一些老病号直言“吃不消”。/ 图:全景视觉
其次,中药材属于农业产品,从种植到成熟的生命周期少则半年,多则数年。并且受日照、土地、气候、品种等多方面影响,药材价格逐年上涨,已是不争的事实。
39深呼吸了解到,以百合为例,今年优质百合市场价格已涨到165元/千克,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%。“蝉蜕之前每公斤五六百元,现在超过1600元,可能还会涨,连中医都不敢开了。”兰州市尚方堂经营者刘敬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川贝母价格一直比较高,以品质最好的松贝为例,最初每公斤3000元至4000元,现在是6000元,现在不仅没降价,后期可能还会上涨。
当中药饮片的价格被集采钳制,中药材市场价格上涨仍未被遏制,中标企业因“断供”被列入失信名单就成了产销成本倒挂的直接产物。“集采中标价定了,原料价格却翻了几倍,除了毁约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。”安徽的药材商无奈地表示,利润受到极度压缩,也是企业最后选择“躺平”的原因。
而更多的行业人士担心,中药材企业集采“断供”或许只是第一步,当产销成本倒挂的影响继续向下游传导,中药配方颗粒、中成药的集采“断供”风险也不能忽视。
从破冰到深耕,集采第二批规则将迎来质变
除了资本炒作因素,盲目无序种植、种植成本攀升、抗自然风险能力较差等因素叠加,推动了中药材价格暴涨外,且中间商环节过多、信息不透明等因素,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就是,越来越用不起中药。广州市患者刘蓉说,过去找西医看感冒一次花近千元,而开中药200多元就能搞定,但现在开中药的费用赶上甚至超过西药了。
首批中药饮片集采至少在降价行动上,效果立竿见影。2023年,山东牵头15个联盟地区完成21种中药饮片集采,平均降价29.5%,最大降幅56.5%。2024年5月,中药饮片采购联盟首次扩大到全国,45个临床常用品种平均降价42%。
但结果不少中药饮片企业选择“躺平”,说明它尚未能彻底触动行业“小、散、乱”的筋骨。
而这,正是第二批集采的核心使命。
39深呼吸搜集到多方面的意见得知,第二批集采的规则升级,堪称一场“质变”。
与首批相比,最颠覆性的变化在于评审权重的重置。全国中药饮片联盟采购办公室明确,新规则将质量指标权重提升至40%,涵盖了道地药材认证、GAP(良好农业规范)种植基地、全程溯源能力等硬性条件;而价格分的权重则降至50%;剩余的10%则考察企业的供应稳定性。
“这意味着,过去那种单纯靠‘胆大’、报低价就能中标的时代,一去不复返了。”一位接近政策制定的业内专家解释道,“新的规则实质上是在说:‘质量’是入场资格,‘价格’是竞争优势,‘供应’是履约保障。如果你的质量不达标,连参与价格竞争的资格都没有。”
“如果在中药饮片联采中过于追求低价,会导致低价劣质中药饮片进入大量涌入市场,从而严重伤害患者利益。”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副主任贾海彬曾多次强调,中药饮片集采绝不能简单复制化药模式,必须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“优质优价”机制。
◎ 第二批中药饮片入选规则引发大讨论。/ 图:锐景视觉
与此同时,政策组合拳也在同步发力。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《中药饮片标签管理规定》,强制要求中药饮片标注保质期。
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张丹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这绝非简单加个时间标签。它是对企业从原料种植、炮制工艺到仓储物流的全链条质量管理体系的终极考验。比如含多糖的黄芪,必须将水分含量精准控制在12%以下,否则保质期无从谈起。这直接推高了那些靠‘小作坊’模式生存企业的合规成本。”
专家们表示,这一系列非价格因素的权重提升,旨在引导企业从源头把控质量,提升产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,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行业内普遍存在的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现象,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。
中药饮片行业的一次大洗牌
新的游戏规则,必然催生新的市场格局。
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中药饮片市场规模已达2788亿元,是医药领域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之一。公开信息显示,目前全国约有超2300家企业具备中药饮片生产资格,但行业前五名的企业集中度(CR5)却仅有18%,质量抽检不合格率常年高达12%-15%。
随着集采的常态化推进,中药饮片这一巨大的市场正迎来新一轮洗牌。“强者恒强、弱者出清”的马太效应愈发清晰。
在舞台的中央,是头部企业的“狂欢”与战略卡位。它们凭借资本和全产业链布局的优势,迅速巩固护城河。
39深呼吸发现,今年8月,云南白药全资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中药资源有限公司以6.6亿元收购安国聚药堂,一举获得了5.3万家B端客户和北方道地药材资源。康美药业则深化其“智慧药房”服务,通过代煎、配送一体化方案绑定医疗机构。太极集团在半年报中明确宣布,将GAP基地面积扩大至10万亩,进行战略储备。
这些动作的背后,逻辑高度一致:掌控上游原材料,才能控制成本和质量;打通下游服务,才能增强客户粘性。 一份证券研报指出,集采正倒逼头部企业从单纯的“贸易商”向“供应链管理者”转型,它们的规模优势和抗风险能力在集采时代被无限放大。
然而,在舞台的边缘,却是大量中小企业的“生死劫”。
数据显示,中药饮片行业约七成企业是年营收低于2000万元的“小作坊”。它们缺乏建立GAP基地和全程溯源体系的资金与技术实力。当质量分占据40%权重的规则落地,它们几乎被提前宣告了在主流医院市场的“出局”。
“过去我们靠的是信息不对称和对某些特色品种的灵活经营。”一中小中药饮片企业负责人苦笑着算了一笔账,“现在要上溯源系统、要建合规仓库、要应对更频繁的抽检,前期投入可能就要数百万。即使咬牙投入,在报价上也完全无法和那些自有种植基地的大集团竞争。”
◎ 行业人士认为中药饮片行业将迎来巨头。/ 图:全景视觉
作者|王慧明
排版|深深
封面|全景视觉
首图|锐景视觉股票配资门户导航查询
发布于:陕西省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